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各地各单位推荐、网友点赞评议、评议会综合审议,河北省拟推送8人候选2022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2年2月16日—2022年2月22日
联系电话:0311-87902746
电子邮箱:hbwmbhr@126.com
河北省365bet新网址_365视频游戏大厅_365bet官网欧洲办
2021年2月16日
贺宇:好民警不负使命筑牢安全屏障 当好冬奥核心区的“守城人”
贺宇,男,1988年4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张家口市公安局崇礼分局太子城派出所副所长。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怀着对公安事业的赤胆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在基层一线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特别是作为一名参与到冬奥安保一线的警务人员,贺宇以高度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认真执行冬奥安保工作各项措施要求,努力为筑牢冬奥安保坚固防线贡献力量。
严密排查防控,坚决守牢第一道关口
随着今年10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的再次肆虐,疫情防控已成为安全成功举办冬奥会的重中之重。太子城收费站作为延崇高速进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唯一出入口,落实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关系到冬奥核心区安全,一刻也不能停顿,一丝也不能松懈。自兼任太子城防疫站站长以来,贺宇始终坚持人物技防并重、法理情并用,做到逢车必检、逢人必核、逢人必测,对风险人员进行耐心解释、有效劝返,有力确保了进入冬奥核心区车干净、人干净。截至目前,累计检查车辆10869辆、人员15发现风险人员498人,均已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置。
万家灯火时,毅然在坚守。崇礼的冬夜格外寒冷,夜间温度低至零下20多度,在冰冷的路面站上几分钟,脚尖就传来刺骨的痛感。在无数个寒夜,贺宇始终坚守在太子城防疫站排查防控一线,从未喊过苦、叫过累,从未躲进防疫站屋里坐一坐、歇一歇,天气冷就在警服里套一件羽绒服,在警裤内裹三层棉裤,在脚上穿两双厚棉袜,想家了就得空掏出手机看看家人照片。但铁血汉子也有柔情一面,一天夜里刮起了9级大风,吹得人脸上麻木、呼吸困难,此时微信里传来了5岁儿子“爸爸,我想你了”的温暖问候,当听见儿子稚嫩的声音,想着半月没见的可爱脸庞,那一刻思念与哀伤涌上心头,顿时热泪盈眶。朝着家的方向望去,那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他坚信,用自己的坚守换来崇礼的平安,这就是人民警察的忠诚担当。
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好场馆安保工作
贺宇所在的太子城派出所是崇礼公安分局冬奥安保内部安全牵头负责单位,是冬奥核心区中的核心,更是安保中的安保。为做好冬奥安保工作,他充分借鉴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日常大型活动经验,结合疫情防控闭环管理工作要求,起草制定了多个场馆安保指导性文件,规划了场馆和机构设置、编制人员通行权限,构筑起场馆安保和防疫双重屏障。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测试赛期间,他反复踏勘竞赛场馆和驻地,主持制定多项安检方案,采取模拟警情等方式组织开展反恐应急处突演练,开展安保人员防暴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场馆安保工作人员“知恐、识恐、防恐、反恐”意识,为测试赛筑牢安全防线,为冬奥会安全顺利举办积累宝贵经验。
喜迎冬奥盛会,交出优异答卷。随着五环旗在太子城迎风飘扬,冬奥会已日益临近,各项安保工作进入全面冲刺、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太子城派出所管辖的“三场一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贺宇在具体工作中自觉对标对表冬奥安保任务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工作做到极致,把时间用到极限,每天坚持到场馆出入口、安保指挥室、执勤保障岗巡视巡查,到场馆周边山上攀爬羊肠小道进行实地踏勘,每天工作19个小时已是习以为常,上下山途中滑倒受伤也是屡见不鲜。他认为,做好冬奥安保工作是自己的重大责任,用自己的点滴付出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做出积极贡献,无愧于警服赋予的责任,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强化隐患化解,全力维护赛区工地安全
作为首批进驻冬奥核心区的公安民警,贺宇承担着张家口赛区冬奥重点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减少和预防建筑工地安全隐患,他组织警务人员加强巡逻,强化监管,严格值守,及时排查消防、信访等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建筑材料、工人财物被盗失窃等现象发生。从今年6月至今,他连续驻守太子城核心区180余天,开展安全监管检查130余次,排查消除隐患100余处,为冬奥工程顺利有序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管理与帮扶并行,宽严相济促稳定。针对建筑工地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强的特点,他强化人员管理,组织民警辅警点对点走访工地,对务工人员进行逐人登记、逐人核查,准确掌握人员基本信息、务工情况等,特别是对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并督促指导项目负责人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三不出”。在严格人员管理的同时,他把保障工人合法权益作为维护安全稳定的重点工作。有一次因项目分包方未及时支付工人工资,大量工人聚集工地集体讨薪。他了解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维护秩序,安抚情绪,并帮助协调项目方、分包方与工人代表进行三方协商,督促分包方及时支付了工人工资,快速化解了一起由欠薪引发的纠纷隐患,有效保障了工地安全稳定。
用心服务群众,充分彰显冬奥卫士形象
人民警察扎根在基层,冲锋在一线,与群众接触最多,最能知群众冷暖、解急难愁盼,对群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直接关系到冬奥城市公安队伍整体形象。作为防疫安保一线的民警,贺宇时刻牢记为民宗旨,用心用情做好群众的服务保障工作,为过往防疫站等待核酸检测的群众提供取暖场所、热水热茶、方便食品,为雪场周边忘记关车窗的车主看管车内物品,为不慎遗失手机钱包的游客成功找回财物,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
群众无小事,细微见真情。今年3月31日下午4时,贺宇与同事正在执行巡逻任务,当巡逻至云顶大酒店门口处时,发现两名游客神情焦虑,他随即主动上前询问,当得知两人因打不上车而可能错过当天返回北京的最后一趟高铁时,遂果断驾驶警车将两名游客准时送达高铁站。在前往高铁站途中,两名游客不断表示感谢,并在几天之后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崇礼警方再次表扬致谢。在贺宇看来,这看似平常的琐碎小事,却是群众眼中的头等大事,更是展示冬奥城市人民警察形象的具体实事。
温岩红:好教师用镜头记录雏鹰成长 不余遗力推广冰雪运动
温岩红,女, 197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小学教师。温岩红坚守教育第一线近30年,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曾获“市优质示范课一等奖”、“市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目前,温岩红是万全区第三小学的一名冰雪运动宣传员。平时负责拍摄学生的训练比赛、学校的冰雪活动,以及冬奥知识宣讲、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等工作。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段段鲜活视频的背后,都是温岩红辛勤的付出。温岩红为全区中小学、乃至全市中小学冰雪运动的推广作出了卓越贡献,她的事迹在中央13套12月25日央视新闻节目中刊播,引起了很大反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冰雪文化,了解万全区第三小学的冰雪运动,2017年从三尺讲台走下来的温岩红老师,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学校的冰雪推广任务。50岁的温岩红研究起了“高科技”,一部“简单”的相机如何拍摄出专业的照片,角度如何选择,她反复琢磨。北方的冬天格外寒冷,万全气温最低时达到零下20多度,温岩红为了用镜头记录下火热的冰雪活动场面,一次次出现在冰面上、雪地上。寒冷席卷全身,她却为了做好“冰雪运动宣传员”这份工作不辞劳苦。眉毛的冰霜、通红的脸颊、冻僵的双手……就是她这种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在悄无声息的鼓励着孩子们努力拼搏,引导着孩子们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不懈努力。
温岩红日常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积极参与学校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已累计组织参与上百场次的教学活动;三届冰雪运动会;拍摄并制作的有关冰雪运动的照片和视频难以计数;举办了“轮滑进课堂”知识宣讲,让全校师生关注冬奥、支持冬奥、参与冬奥,带动和鼓励大家了解冬奥知识、参与冰雪运动,践行共享办奥理念。
为了把孩子们每一次精彩的表现都记录在她的镜头里。温岩红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滑雪,在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冰雪快乐的同时,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刹那。2019年,学校成立了轮滑社团,聘请了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她便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虽然岁数不饶人,但她从来没想过要退缩。在休息之余,还给孩子们讲解冰雪知识,传播冬奥精神,使“三亿人参与冰雪”的号召入心践行。
2020年,万全区第三小学轮滑走进了课堂,这时候的温岩红就不仅是“言传”了,而且能“身教”了。除了辅助教练给孩子们上好轮滑课外,还能穿着轮滑鞋给他们拍摄精彩瞬间。至此,轮滑场上、冬天的冰场上、甚至是外出体验滑雪的滑雪场上,都能看到这个穿着轮滑鞋或者是冰鞋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冰雪乐趣、追着孩子们拍摄的老教师的身影,也就是从那时起,孩子们不管她叫“老师”了,而是喊她“仙女姐姐”。每每听到这个称呼,温岩红老师就特别感动,是冰雪这项魅力无穷的运动,让她学会了轮滑、学会了滑冰、学会了滑雪,使她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虽然已是一把年纪,但温岩红每次都跟随着孩子们一起去参加市、区各级各类冰雪运动比赛,即使是寒暑假也从来没有缺席过,为孩子们拍摄比赛场上绽放的冰雪激情,传递的冬奥梦想,并全力做好后续宣传,让“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主题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尽情释放。每每介绍起学校冰雪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她都滔滔不绝。看着自己拍摄的上千幅冰雪活动照片以及精心制作的上百个有关冰雪运动的视频,温岩红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自己这些天真的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侯桂森:退休教授扎根贫困山区 带领上万农户脱贫致富种出“金蘑菇”
侯桂森,男,1955年10月出生,退休前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教授,中国北方食用菌知名专家。从教近40年间,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帮农民打开脱贫大门,他扎根在太行山区10余年,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先后把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山区农村,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创立发展新模式、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帮助农户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壮大,探索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扶贫新路径。他曾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最美河北人”“李保国式科技扶贫突出贡献者”“河北省优秀教师”“最美廊坊人”等称号。
甘于付出:他是农民的好朋友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罗马尼亚交流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这是我国首次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国外,填补了中国在国外种菇的空白。看到食用菌的大好发展前景,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在我市的农村中进行技术推广。数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说不清指导技术时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试种过程中失败了多少次。通过多年努力,他在全市总计推广食用菌种植面积2万多亩,为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街、上万名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每户年均增收8千至1万元。
家乡富了不算富,如何把技术推广到全国更广大的农村,让食用菌技术惠及更多农民,成了他的心结。2004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辗转找到他,聘请他为农村科技协调员。他结合食用菌喜阴耐湿的特性,开始了林菌间作种植模式实验,在6万多亩林间闲置土地上种起了蘑菇,通过“以下补上、以短补长”,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的循环经济模式。他的精湛技术像一条金线,把政府、企业、学校、农户串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化。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金收获社会与经济效益,学校提供技术获得实习实训基地,农户种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几年来,这项技术使永乐店的农民增加收入上亿元。2012年,该村蘑菇种植项目被确定为世界第十八届食用菌大会观摩项目。
穿上西装就是教授,走进地头儿就是农民。4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16个省(区、市)1500多个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5300多场次,培训农民17万人,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俺们村的侯老师”。
技术扶贫:他是大山百姓的贴心人
多年来,侯桂森教授为十余万贫困山区农民免费培训3000多场,促进增收近亿元,真正实现了“一项技术富裕一方农民”。涞源、涞水、张北、易县、阜平、献县,无论是太行山老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侯桂森在国内外不少地方指导过食用菌产业,但真正触动灵魂、甘愿奉献的地方是保定市阜平县。阜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纯山区县,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就是这“半分田”,不是在沟底就是悬挂在半山腰上,群众一度靠天吃饭,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看到老区群众生活贫困落后,我心里很不平静,觉得能为这里的百姓作点贡献不仅应该而且光荣。”当阜平县领导提出聘请侯桂森担任技术专家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2015年9月28日受邀参加阜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誓师大会开始,侯桂森就踏上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在侯教授和其他专家的带领下,阜平县成立了天生桥千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这是一个集现代食用菌技术引进研发展示区、使用先进设施设备高效栽培示范区、产出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样板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核心区,为阜平县农民脱贫致富又开出一条新路。“收成这么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多亏了侯教授!我们对他都是特别感激的!”在大山深处,他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亲近的人。所到之处,侯教授、侯老师,每一声称呼里都透着一种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感激。
经侯桂森等各界人士几年的不懈努力,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发展壮大。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140个行政村,建成高标准产业园102个,出菇棚室4610栋,年产鲜菇耳5.5万吨,实现产值8亿多元。产业直接带动1.5万户,其中贫困户8620户实现脱贫致富。
“看见老百姓能增收致富,证明我们这么多年没有白付出,我坚信,作为一名党培养出来的老知识分子,只有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大地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我的人生价值。”侯桂森表示,他将不忘初心,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一如既往,率领团队,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再鼓干劲、再立新功。
侯林:滑雪医生苦练技术 带队保障冬奥赛道救援
侯林,男,198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他是一名滑雪爱好者,也是2022年“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中的一名滑雪医生。冬奥会期间,他带队服务于云顶赛区的赛道救援工作,以炉火纯青之技扬“梦之队”之名,全力守护运动员安全。
一、苦练滑雪为冬奥
2018年,在得知冬奥会招募滑雪医生消息后,侯林出于医者救死扶伤的本能,第一时间报名加入。由于雪上运动受伤风险比较大,根据国际雪联相关要求,雪道救援必须要有专业的医生参与,且具备高超的滑雪水平,他才明白“滑雪”是进入医疗保障队的重要一关。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内,侯林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滑雪医生,每日到滑雪场进行突击、密集训练,终于2019年初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员,参与到2022年冬奥会的保障工作中,这是他的骄傲,也随之带来了压力。
国际滑雪比赛,更考验医疗保障队的迅速、准确、高效的固定和转运能力。为应付复杂的高级赛道以及不妨碍赛场秩序,他必须在四分钟内完成转移伤员,避免二次伤害,这就对滑雪技能、急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圆满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道医疗保障任务,他跟随冬奥滑雪医疗保障队进行了三个雪季艰苦的滑雪训练和雪上急救训练。由于赛道不同、特殊地形限制、低温等情况,训练格外艰苦,受伤是常事,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为了给受伤运动员更好的施救,经常需要跪地甚至是趴在雪地上进行,为的就是熟练掌握雪道救援技能,磨合团队默契,确保在奥运赛场上以最快速度对受伤的运动员开展救治。
二、全力以赴守平安
冬奥会期间,他将带队服务于云顶赛区的赛道救援工作。云顶赛区海拔2000多米,风速最高可达8级,平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雪道陡峭普通人站立都非常困难,还需要背着20公斤重的急救包在4分钟内滑行到受伤运动员身旁十分钟内完成救治和转运,对体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考验。面对艰难的考验,侯林更加用心用力,平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需要进行急救思维的转换、学习,体能训练和日常英语学习,他认真训练,完成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为的是可以全力以赴守护运动员的安全。
他将以炉火纯青之技扬“梦之队”之名,全力守护运动员安全,让中国的滑雪医生成为全世界的骄傲。
史建昆:测量班长18年如一日扎根一线 用匠心服务雄安建设
史建昆,男,1983年7月出生,中交一航局雄东综合管廊项目部测量班班长。自2003年从事测量工作以来,他始终秉持“诚信履约,用心浇注您的满意”的一航精神,以天地为轴,以时间为线,靠双眼记录每一个数据,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连续十八年坚守在施工一线。“测量有困难,就找史班长”已经成为他所参建过的每个项目的共识。他曾获中交一航局工人先锋岗、中国雄安集团优秀班组长、中交一航局一公司优秀导师等荣誉。
鏖战容东 助力容城县顺利度汛
2005年,初出茅庐的史建昆便投身曹妃甸港建设,先后参与10余座码头的测量工作,见证了曹妃甸港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锐变。 2018年初,史建昆主动请缨到雄安新区,开启新一段人生历程,先后参建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装配式道路、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施工期CEC工程、安大线北沿路交通通道等。
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是雄安新区首个永久性市政工程,作为容东片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容城县顺利度汛发挥着积极作用。2018年4月,史建昆来到项目工地,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挑战,作为测量负责人的他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顺利完成各项节点,史建昆把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在最前面,上道工序还没完工,就开始琢磨下道工序。他白天奔波在现场,晚上就一遍遍复核相关数据,有时正赶上饭点被叫去测量,他随便扒拉两口饭就赶去了项目现场。
最终,经过70多天的坚守与鏖战,2018年6月20日凌晨,容东片区截洪渠一期工程提前两天竣工。
坚守雄东 综合管廊稳步推进
如今驻扎在雄东片区A社区综合管廊工程现场的史建昆,早已对片区内的一砖一瓦非常熟悉了。测量是工程的“眼睛”,贯穿施工的整个环节,一个经验丰富的测量工程师,脑子里要有一个3D立体图,根据图纸数据进行施工放样,项目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建昆的双眼。
对待工作的全情付出,让史建昆将施工每个环节都熟记于心,每到一个测量现场,各种数据都能准确地从他嘴里“蹦”出来,为团队快速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11月,管廊主体结构顺利完工,静卧在这座未来之城。史建昆又迅速投入到道路工程施工中。
传承匠心 舍小家顾大家
从小萝卜兵逐步成长为“一航工匠”,史建昆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他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测量能手。
嘈杂的工地上,史建昆带着测量新手,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着:“记得检查测量仪信号强弱,还有仪器要精确调平,一定要踩实地面,严格检测和核对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史建昆整天泡在工地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总是扛着测量仪器来来回回地跑,常常满身尘土,但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做工程有多苦,成功后就有多酷!”史建昆说,做老师,要帮同事把经验学到手,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上去,再繁琐复杂的工作,也总能找到方式方法。
对工作的积极负责,让史建昆少了对家庭的陪伴,但也多了相互支持和理解。“爸爸,祝你工作顺利!”当史建昆看着屏幕里的儿子说出这句话时,开心地笑了。今年雄东片区A社区综合管廊工期紧张。在测量工作量大,轮休人手不多的情况下,史建昆放弃了自己的探亲假,留给了其他班组成员,自己驻扎在现场近半年没有回家。
李国荣:创立公益助学组织 20年捐款170余万元资助学生154名
李国荣,男,1966年5月出生,泊头市四营镇人民政府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2000年起,李国荣开始资助贫困大学生。2010年起,他筹划创立了“绿色助学NGO”组织,累计捐款170多万元,资助学生154名,覆盖沧州14个县(市、区),遍布85所大学。他开创物质、精神“双救助”模式,利用网络建立“春风家园”,为缓解每年九月开学初期,学生面对陌生环境及贫富差距产生的心理冲击,每年九月就成为李国荣奔赴各地大学的铁定时间。11年来,他奔赴20多个城市的50多所大学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多年来,他积极从事公益事业,利用专业特长帮助他人,是公益路上当之无愧的“绿色使者”。
热心公益助学
2000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泊头一名男生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全家接到这一好消息后,不是高兴,而是抱头痛哭,因为家境贫寒,拿不出3300元的学费。李国荣得知后,积极伸出援手并向社会呼吁,短短一周筹集到1.5万元助学金,圆了这名学生的大学梦。
这也是李国荣公益助学的开端,这之后,他每年都热心参与助学活动,但他发现只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能够上得起学,2010年,李国荣和五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绿色助学NGO”组织,系统的、全方位的、持续的帮助沧州区域内的贫寒大学生,给予每位学生每年最低2000元的物质帮助和心理疏导,已累计捐款170多万元,资助了154名大学生,覆盖沧州14个县市区,遍布85所大学。
同时,他还利用现代网络建立了“春风家园”,为学生们建立了精神家园。通过网站也随时和学生们交流,及时解惑答疑。李国荣在助学活动中发现了“九月份现象”,大学多是九月开学,第一个月由于环境陌生、又特别想家,加之生活贫富强烈的差别现实等多种因素,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特别容易出现精神压抑、心理郁闷。每年九月就成为李国荣奔赴各地大学的铁定时间。11年来,他先后奔赴京津沪杭州广州长沙武汉贵阳西宁沈阳等20多个城市的50多所大学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从2013年开始,他陆续走进泊头市交河镇西关小学、泊头育林小学、启蒙幼儿园、大鲁屯幼儿园、河北志远环保、泊头十里香酒业等学校、企业开展了十几场讲座。
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他认真从每一个个例中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积极用于实践,义务服务家长。面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李国荣设计了“数字法”“剪刀石头布游戏”等方式进行改变提升;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李国荣总结了“家庭、学校、技巧”三要素;面对孩子迷恋电子游戏,李国荣请家长“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系列矫正办法。除去到学校为家长进行公益讲座,接受家长上门咨询,他还在网上建立了“未来家长群”,随时为更多更远的有需求家长服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李国荣资助的贫困学生很多都已毕业参加工作,他们也参加到志愿者的行列,而这也是李国荣最高兴的事。
李泽晓:信义校长践行父辈承诺 返乡续力普法
李泽晓,男,197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平乡县北流渠小学校长。为了兑现对父辈的承诺,李泽晓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接过了家族“普法接力棒”。在继续开办法治课堂的同时,李泽晓创新网上普法,建立了“李瑞普法”微信群,方便乡亲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咨询。他先后转任四个学校校长,一直坚持担任法治课教师,还在学校成立了义务普法小红帽,把法律知识宣传品送到乡亲的手中。荣获河北省202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上世纪80年代,李泽晓的爷爷李瑞离休回乡后,为了让乡亲们知法懂法,自费在平乡县窦冯马村进行普法,“李瑞普法”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
普法夜校的诞生,为豆冯马村带来了浓厚的法治气氛,村民们都已懂法律知识为荣。与此同时,全村组织起58个普法小组,人人学法用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全村88个企业摊点,个个守法经营。
当时,平乡县出现组装、倒卖假冒自行车之风,假冒自行车泛滥以致“端了县委的班子,踢了市场的摊子”。然而,作为平乡县自行车产业核心区域的豆冯马村,却没有一人搞冒牌,成为打击假冒“台风”中心的一方“净土”。
1998年,李泽晓的爷爷因病去世。普法夜校是停下来还是办下去?李泽晓的父亲李林章兄弟几人专门商议起来。李泽晓的三叔李林辉认为,普法夜校很受群众欢迎,应该办下去。李泽晓的小叔叔李林谦说:“我知道父亲的愿望,就是能让乡亲们学法守法用法,平平安安地过好日子。”李泽晓的父亲李林章最后表态:“咱们做儿子的要孝敬,什么是孝敬?把父亲这所普法夜校办下去就是最大的孝,普法课不能停!”李泽晓的父亲李林章曾担任过法官、检察官、司法局局长等职务,他的口才好,讲起课来生动形象、把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识讲得通俗易懂。2001年,普法夜校由过去的一周一开课,变为一周两开课;课堂从自己家发展到村小学和乡里的中学;参加夜校学习的学员也从本村村民,扩展到六七个周边村子的村民。
返乡接力 “李瑞普法”后继有人
李泽晓从小深受“李瑞普法”的影响,耳闻目睹了父辈们的无私奉献。为了完成祖父的夙愿,李泽晓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接过了家族“普法接力棒”。在开办法治课堂的同时,李泽晓创新普法形式,变普法夜校为网上普法,建立了“李瑞普法”微信群,将村民们拉进群,方便他们通过微信在手机、电脑上学习法律知识,及时讨论咨询。
李泽晓先后调到四个不同的学校当校长,他总是主动要求担任法治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学法用法,他的学校和县司法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司法局普法人员定期到北流渠小学给师生讲法律课,学校还成立了义务普法小红帽,把法律知识宣传品送到乡亲的手中。2020年9月,平乡县法宣办授予北流渠小学“普法教育示范点”的光荣称号。李泽晓还经常为其他学校讲法治课,用小学生身边的案例故事教育小学生为何要知法、守法、用法。2021年5月邢台市教育局、共青团邢台市委举办的第三届“青春自护校园行”法治安全教育示范课评比活动中,他讲的法制课荣获小学组二等奖。
祖孙三代免费普法40年誉满家乡
在为村民、师生普法的同时,李泽晓还在父辈的指导下,为乡亲们做一些调解工作。2019年,他被聘为窦冯马村人民调解员。
从夜校正式开课算起,“李瑞普法”已经持续40年,得到乡亲们的一致赞扬。李泽晓祖孙三代坚守承诺,免费普及法律知识,让乡村农民过上知法明理好日子的事迹,202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公众号分别以“平乡一家三代接力为村民做这一件事”“大学生一毕业就继承家庭事业,为什么有人说他傻?”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李瑞一家三代的感人事迹,刊发后短短一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众号、《法制日报》、微信公众号、省政法委长安河北公众号和《河北法制报》等中央、省部级媒体也相继对平乡县李瑞一家四十年三代接力普法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全国各级新媒体高频关注、纷纷转发。
王燕辉:乡村教师带着婆婆去教书 20年如一日照顾卧床双亲
王燕辉,女,1975年2月出生,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教师。王燕辉的婆婆卧病在床20多年。2017年,她把婆婆接到了学校宿舍,开始了带着婆婆上班的生活。晚上老人一小时一醒,她就起床伺候老人,一宿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2017年,娘家父亲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父亲,她多次拒绝调入县城学校的机会。白天课间用来照顾婆婆,下班后就匆忙奔回娘家,伺候父亲,晚上再回宿舍照料婆婆。
王燕辉是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一位普通的思政教师,她于1998年和同为板桥中学的教师杨廉清结婚。公爹是在教师行业工作了42年的退休老教师。2021年,王燕辉的女儿在她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一家人与教育深深结缘。作为一名教师,她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她带上婆婆去教书
王燕辉的婆婆早在20多年前就查出患有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由于呼吸困难,每年至少住院四五次进行治疗。为缓解老人病痛,咨询医生后,家里配备了制氧机和呼吸机,老人24小时离不开制氧机,呼吸机也只有在吃饭喝水时才摘下来,如今制氧机已经用坏了4台,为了预防停电制氧机无法工作,家里还配备了氧气罐。公爹身体本来很硬朗,可就在2017年初突发疾病去世,婆婆承受不了打击,几度昏迷。在重症监室住了5天,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医生把老人从死神手中抢救了回来。但出院后老人的身体更加虚弱,身边离不开人照顾。王燕辉有5个大姑姐,大姐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好;二姐和五姐远嫁塘沽,因为工作,也只有假期回来小住几天;四姐在盐山,姐夫意外去世后独自扶养两个儿子,生活也不易;只有三姐在海兴,但是还要照看上小学的孩子,各家有各家的难处,都无法承担长期伺候老人的责任。丈夫杨廉清任板桥学区副校长,负责整个学区的教务和安全,工作繁忙,经常不在家。为了不耽误工作,又能照顾老人,她经过和老公商量,向学校提出申请,把家从县城搬到了农村的学校,开始了带着婆婆上班的生活。白天上课怕老人无聊,就给她在智能手机上搜河北梆子看;晚上为了方便照顾婆婆,王燕辉就和婆婆睡在一个屋里,老人睡不着觉时,就陪她斗老牌解闷;心情郁闷时,就给她讲笑话,说说村上的新鲜事。晚上老人戴着呼吸机睡觉,几乎是一小时就醒一次,她就得起床帮老人摘戴呼吸机、喝水,伺候老人大小便。多年下来,她已形成了习惯,只要老人一翻身她就跟着醒,睡眠一宿不足四五个小时。由于长期熬夜,她大量的脱发,脸上色斑、眼袋都很严重,看上去比同龄人老了许多。在王燕辉上课期间,婆婆经常大小便拉在裤子里,王燕辉下课以后就赶紧为老人换洗,因为一件衣服也不值得用洗衣机洗,长年累月,她的手已经粗糙不堪。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于这些她都不在乎。她认为,孝敬要尽己所能,要在当下,不给自己留遗憾。她还经常开玩笑的说:“辛苦我一个,幸福五六家”。几个大姑姐抽空也来伺候两天,但是对老人起居、饮食、吃药都不太熟悉,特别是晚上,她们都不习惯于半夜起床为老人摘戴呼吸机。于是老人逢人就说,谁离开都行,只要儿媳妇在身边她就感觉到踏实。
她是外人眼中的好闺女
婆婆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县医院四楼内科治疗,每次都是王燕辉和三姐轮流陪同照料,什么事她都亲力亲为,因此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清洁工,甚至一些老病友都比较熟悉了,知道情况的人都很钦佩她。每次住院,她都细心地照顾老人,眼里充满了关切。输液时,总要问有没有不舒服;吃饭时,总要问婆婆饭菜是不是可口;大小便时,总要看有没有渗漏。同屋的病人有需要帮助的她都不辞辛苦,跑前跑后。一天晚上,她又和平时一样端来一盆温水,给婆婆泡脚按摩。刚住进病房的病人看到了,说:“你看你这闺女多孝顺啊,还给你洗脚按摩。”她婆婆自豪地说:“这是儿媳妇,不是闺女。”病友顿时惊呆了,“你这儿媳妇比闺女都贴心,你可真有福气!”一旁家属都投来羡慕的眼光,为她挑起大拇指。就是这样,王燕辉用自己的一行一动温暖着身边的人。
她是父母心里的主心骨
王燕辉的娘家是距离学校3里地郭桥村,她有多次调入城区学校的机会,但是她都没有离开距离县城30里地的板桥中学,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年岁已高的父母。2017年夏天,王燕辉的娘家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弟弟妹妹又都不在身边,父亲体重近190斤,母亲一人难以照料,于是她白天上课,利用课余时间照顾病床上的婆婆。下班后就匆忙奔向娘家,给老父亲按摩做康复治疗;与母亲合力把父亲抬到轮椅上,推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由于长期卧床,父亲前列腺出现问题,排尿困难,2018年秋天在海兴县医院做了膀胱造瘘的手术。术后需要一个月换一次尿管,为了减少父亲去海兴换尿管上下车的痛苦,她请教县医院的医生学会了给父亲换尿管。有人问王燕辉累不累,她总是微笑着说不累,看到父亲期盼的眼神,听到婆婆说:“路上慢点、早点回来”的叮嘱,她身上充满了力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因为她就是父母心中的主心骨。
王燕辉二十年如一日,用一颗孝心托起了两位老人,用一颗爱心撑起了两个家庭,用一颗热心奉献着教育事业。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
|
|